欢迎访问苏州律师吕婷网站!

企业为避税突然分立,供应商货款被拒付,公司分立后债务该谁承担风险?

企业为避税突然分立,供应商货款被拒付,公司分立后债务该谁承担风险?

大家好,我是苏州吕婷律师,江苏臻万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,拥有十多年的法律从业经验。在苏州这片经济热土上,我处理过数百起企业债务纠纷案件,深知公司分立带来的债务风险对供应商的冲击。今天,我就以这个标题切入,结合真实案例和法律实务,为大家剖析企业为避税突然分立时,供应商的货款该如何追讨,以及债务承担的法律规则。这不仅是一个专业分析,更是一次风险防控的实战分享,希望能帮助您在企业经营中避开陷阱。

在日常商业活动中,公司分立本是合法的重组手段,旨在优化结构或降低税负。但部分企业却将其异化为“逃债工具”,尤其当涉及避税动机时,操作往往仓促且隐蔽。去年,我代理了一起苏州工业园区的典型案件:一家电子制造企业欠供应商120万元货款,突然宣布分立为两家新公司,债务被甩给一个空壳公司,供应商索款时遭拒付,理由是“债务已随分立转移”。这看似合理的借口,实则暗藏法律风险。作为专业律师,我立即介入调查,发现该分立未通知债权人,且存在资产转移迹象,最终通过诉讼为供应商全额追回欠款。
那么,法律如何规定公司分立后的债务承担?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第176条和第177条,公司分立必须履行严格程序:分立决议后十日内通知债权人,三十日内在报纸公告;债权人有权要求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。更重要的是,分立后的公司对分立前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这意味着,供应商可以向任何一家新公司主张债权,而非仅限“承债主体”。如果分立过程违法(如未通知债权人),债权人可主张分立无效,直接追究原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责任。在我的实践中,苏州法院对此类恶意避税分立的审查尤为严格,常通过财务审计揭穿骗局。

为什么企业避税型分立风险更大?首先,避税动机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款,根据《税收征收管理法》,企业可能面临补税、罚款甚至刑事责任。其次,为快速“脱身”,企业常省略法律程序,导致分立无效。例如,我处理过苏州吴中区一家纺织公司案例:该公司为降低所得税,将资产转移至新设公司后注销原主体,供应商货款被拒付。我们通过证明其分立未公告且转移资产,法院判决新公司连带赔偿,并追责股东个人财产。这凸显了法律对债权人的倾斜保护——债务不会因分立而消失。

供应商该如何应对这类风险?基于多年经验,我总结出“三步法”:第一,预防阶段,在签订合同时加入“债务承继条款”,明确约定公司分立时债务由所有存续主体承担;同时,定期审查客户信用,发现股权频繁变动或新设公司迹象时提高警惕。第二,事中响应,一旦获悉分立消息,立即收集证据(如合同、交货单、催款记录),并核实是否收到通知——若未通知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程序违法。第三,事后救济,通过律师申请财产保全冻结资产,再提起仲裁或诉讼。在苏州,我们团队常利用本地司法资源快速立案,平均3-6个月就能结案。

让我再分享一个深度案例:2022年,苏州新区一家食品供应商被客户欠款80万元,该客户为避税分立为A、B两家公司,B公司承担债务但无资产。供应商起初自行追讨无果,委托我后,我们调取工商档案发现分立决议日期早于公告日,且未通知已知债权人。据此,我们起诉至苏州法院,主张连带责任,并申请对A公司账户保全。庭审中,对方辩称“分立合法”,但我们出示税务稽查记录显示其避税目的,法院最终判A、B公司连带还款,并支持利息和诉讼费。此案胜诉关键就在于程序违法和恶意证据的锁定。

作为江苏臻万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,我特别强调区域性风险防控。苏州作为制造业重镇,中小企业分立频繁,但许多供应商缺乏法律意识。我的团队开发了“苏州企业债务风控指南”,包括:合同模板优化、分立预警机制、本地仲裁快速通道等。去年,我们帮助50余家苏州供应商挽回损失超千万元。如果您是供应商,记住:时间就是债权——拖延可能导致证据灭失或资产转移。

法律不仅是武器,更是盾牌。企业主也应合法分立:真实重组需聘请律师审核程序,避免避税陷阱;债权人则需专业支持,切勿因“公司没了”而放弃。在您经营中,是否遇过类似纠纷?欢迎评论区留言,我将选取典型问题免费解答。

我是苏州吕婷律师,若您面临债务追讨困境,可通过江苏臻万律师事务所官网预约咨询。我们提供首次案件评估免费服务,助您高效维权。法律之路,你我同行。

#苏州吕婷律师#债务经济#公司分立#债务承担#供应商货款#企业风险#避税风险#苏州债务律师
上一篇:电子厂员工加班费拖欠数月,劳动监察突击检查后,老板面临罚款5000元?员工如何维权。
下一篇:企业盈利却不提取任意公积金,小股东担忧风险,如何起诉要求合规?能追责吗?